伊波拉病毒病 (EVD)

一種由伊波拉病毒引起的嚴重、往往致命的疾病,是人類已知的最猛烈的病原體之一。本互動報告將帶您深入了解其生物學特性、傳播方式、歷史疫情以及全球應對策略。

~50%

平均致死率

致死率變動極大,從25%到90%不等。

6

已知物種

每種病毒的致病力與威脅各不相同。

>28,000

西非疫情病例

2014-2016年史上最大疫情的官方病例數。

病毒檔案

伊波拉並非單一病毒,而是一個病毒家族。不同的物種對人類的威脅程度也不同。點擊下方按鈕,探索各個物種的詳細資訊。

疾病進程

1

潛伏期

2-21天,無症狀,不具傳染性。

2

初期 (乾性症狀)

突發高燒、頭痛、虛弱。開始具傳染性。

3

進展期 (濕性症狀)

嚴重嘔吐、腹瀉,導致大量體液流失。

4

危重期

出血、休克、多重器官衰竭。傳染性最強。

傳播途徑

了解伊波拉病毒如何從自然界進入人類社會,並在人與人之間傳播,是預防疫情的關鍵第一步。病毒並非透過空氣傳播。

從動物到人,再到人

🦇

自然宿主

果蝠攜帶病毒,但自身不發病。

🦍

人畜共通溢出

人類透過接觸受感染的野生動物(如叢林肉)而感染。

🧍‍♂️➡️🧍‍♀️

人際傳播

直接接觸患者或死者的體液(血液、嘔吐物等)。

高風險情境與迷思澄清

高風險情境

  • **醫療環境:** 缺乏足夠防護的醫護人員。
  • **喪葬儀式:** 接觸具高度傳染性的遺體。
  • **康復期:** 病毒可存於精液中,透過性行為傳播。

迷思澄清:非傳播途徑

  • **空氣/飛沫:** 伊波拉不是呼吸道病毒。
  • **水:** 不會透過水傳播。
  • **蚊蟲:** 蚊蟲叮咬不會傳播伊波拉。

疫情歷史

自1976年首次發現以來,伊波拉已引發數十次疫情。使用下拉選單查看不同疫情的數據,其中2014-2016年的西非疫情規模空前,徹底改變了全球的應對格局。

應對策略

面對伊波拉的威脅,科學界發展出了診斷、治療和預防的多重工具。然而,這些工具的公平可及性仍然是全球衛生面臨的重大挑戰。

診斷

黃金標準:RT-PCR

透過血液樣本檢測病毒RNA,準確度高但需要實驗室。

迫切需求:快速診斷測試 (RDTs)

可在現場快速分流病患,對疫情控制至關重要。

治療

基石:支持性療法

靜脈輸液補充水分、維持血壓,是提高存活率最關鍵的因素。

抗病毒藥物:單株抗體

已核准藥物 Inmazeb 和 Ebanga,但僅針對薩伊病毒株,且因價格高昂和儲備問題,可及性極低。

預防

疫苗:Ervebo (rVSV-ZEBOV)

高效的單劑量疫苗,但僅對薩伊病毒株有效。

策略:環形疫苗接種

為確診者的接觸者及接觸者的接觸者接種,建立免疫屏障,有效阻斷傳播鏈。

比較分析

將伊波拉與其他病毒進行比較,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其獨特的威脅模式,以及為何「一體適用」的大流行防備策略是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