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算的停頓
為何中國迄今未對台灣發動全面軍事入侵?本分析儀揭示,北京的克制並非意圖改變,而是一個基於軍事、經濟、地緣政治及國內政治等多維度成本效益分析後的理性戰略決策。當前,一個複雜且環環相扣的威懾體系,使得入侵成為一場風險過高、代價難以承受的豪賭。
四大威懾:維持和平的支柱
台海的和平現狀,建立在一個動態的多層次威懾架構之上。點擊下方卡片,深入了解每個阻止戰爭爆發的關鍵因素,以及它們如何共同作用,形成一道令北京望而卻步的屏障。
軍事威懾
地理天險、台灣的「刺蝟」戰略,以及解放軍聯合作戰經驗的缺乏,構成了難以逾越的軍事障礙。
經濟威懾
台灣的「矽盾」地位使任何衝突都將引發全球經濟浩劫,並對中國自身造成毀滅性反噬。
地緣政治
美國及其盟友(特別是日本)的介入風險與國際社會的孤立,構成強大的外部壓力。
國內政治
一場失敗的戰爭將摧毀中共的執政合法性,可能引發內部動盪,威脅其政權存續。
替代方案:灰色地帶作戰
由於全面入侵的代價過高,北京選擇了成本更低、風險更可控的「灰色地帶」戰術。透過持續的軍事侵擾、經濟脅迫和外交絞殺,試圖在不觸發戰爭的情況下,逐步削弱台灣的實力與意志,以達成「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標。
解放軍侵擾台灣防空識別區架次趨勢
未來引爆點:改變平衡的變數
儘管當前的威懾架構相對穩固,但它並非一成不變。任何關鍵變數的重大變化,都可能從根本上改變北京的戰略精算,大幅提高戰爭風險。維持和平的關鍵,在於確保武力改變現狀的代價,永遠高於維持現狀。
軍事突破
解放軍若相信能以極低代價速戰速決,動武誘因將大增。
經濟變局
「矽盾」效力減弱,或中國經濟瀕臨崩潰,可能促使北京鋌而走險。
政治誤判
美國干預意願被視為崩潰,或盟友關係破裂,將提供戰略窗口。
觸碰紅線
台灣若做出法理獨立的舉動,將極可能迫使北京採取軍事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