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國安法》實施近五載,為香港帶來了商界期盼的社會穩定,卻也從根本上重塑了其法律與政治風險格局。這並未遏止,反而加速了香港與內地經濟的融合。香港正從昔日的「全球東西方橋樑」,轉型為主要服務中國的「離岸國際金融中心」。本資訊圖表將深入剖析此轉變下的關鍵經濟現象。
宏觀經濟的雙軌現象
實體經濟在穩定後展現韌性,但金融市場的表現卻反映出國際投資者對新增政治風險的審慎態度,形成「實體經濟穩、金融市場弱」的分化格局。
上圖展示了自2018年以來,香港實質GDP增長率與恒生指數年終點位的對比趨勢。GDP在經歷震盪後恢復正增長,而恒生指數則持續在低位徘徊,遠未及昔日高點,清晰地揭示了市場信心與經濟基本面之間的分歧。
資本版圖重塑:企業總部與外資來源的轉向
變化的天際線:跨國企業總部誰主浮沉?
數據顯示,西方企業的地區總部正緩慢流失,而內地企業在港設立的地區總部數量則持續增長,並在近年首次超越美國,成為香港最大的地區總部來源地。
上圖比較了2018年與2023年主要國家/地區在港設立地區總部的數量變化。美國、英國和日本的數量明顯下降,而中國內地的數量則顯著上升。
外來直接投資(FDI)的內在驅動力
雖然香港的FDI總量依然龐大,但其來源結構揭示了對內地資本的高度依賴。中國內地及常被用作內地資本管道的英屬維爾京群島(BVI),合計佔據了FDI存量的絕大部分。
此圖顯示,在2023年底,中國內地是香港最大的直接投資來源地,佔比達34.3%。這突顯了香港經濟與內地的高度融合。
人才大洗牌:一場深刻的結構置換
香港正經歷一場複雜的「人才置換」,而非單純的「人才流失」。經「救生艇」計劃流出的國際化人才,正被經各項人才計劃湧入的內地專才所取代,這正從根本上重塑香港的人才庫結構。
人才外流
~29.6萬人
經BNO、「救生艇」等計劃移居英、加、澳等地 (估算至2024年初)
人才引進
~52.9萬人
經「高才通」、單程證等計劃移入 (估算至2024年4月)
此消彼長之間,香港的總人口雖保持穩定,但專業階層正經歷一場深刻的同質化轉變。新來港人才以內地背景為主,削弱了香港人才庫原有的「雙文化」及全球網絡特質,強化了其服務內地市場的能力。
行業影響深層剖析:挑戰與轉型
宏觀轉變在不同行業產生了迥異的影響。依賴信任與資訊自由的行業面臨生存挑戰,而依賴人流物流的行業則面臨結構性適應壓力。
金融與法律服務
對司法獨立的國際憂慮,正侵蝕香港作為國際仲裁中心的基石。儘管日常營運穩定,但處理高價值、需絕對信任的爭議解決業務面臨長期風險。
核心挑戰:信任危機
科技與數據
國安法賦予的廣泛數據存取權力,與西方數據隱私法規存在衝突。這導致部分國際科技公司將數據中心遷離,窒礙香港成為全球創科中心的雄心。
核心挑戰:數據安全困境
旅遊與零售
旅遊業復甦高度依賴內地旅客,但其消費模式已從奢侈品購物轉向「體驗式消費」,導致人均消費額大幅下降,嚴重衝擊傳統零售業。
核心挑戰:消費結構轉變
港新競爭新格局:角色分化
香港與新加坡已不再是全方位的直接競爭者,而是朝著不同的專業化角色演進。國安法成為了這一分化的催化劑。
上圖比較了兩地在關鍵經濟指標上的表現。新加坡在人均GDP和IMD競爭力排名上佔優,而香港則擁有規模遠超對手的龐大股票市場,金融門戶地位突出。
🇭🇰 香港:中國的華爾街
鞏固作為內地資本首選的離岸金融中心地位,專注於IPO、財富管理及人民幣國際化業務。
🇸🇬 新加坡:亞洲的瑞士
蛻變為政治中立、經濟多元的樞紐,吸引尋求對沖地緣政治風險的全球人才、財富和區域總部。
未來展望:一個城市,兩種經濟
香港的經濟正呈現日益明顯的兩極化趨勢,其未來將由「對內」與「對外」兩種經濟模式的消長所定義。
📈 對內經濟 (China-facing)
- 中資企業IPO
- 服務內地客戶的財富管理
- 人民幣國際化
- 貿易融資
- 前景:在中國持續需要離岸資本門戶的背景下,預計將保持強勁。
📉 對外經濟 (West-facing)
- 國際仲裁與爭議解決
- 西方跨國公司亞太區總部
- 國際數據中心
- 全球科技業務
- 前景:因法治、數據安全及地緣政治擔憂面臨巨大逆風,全球競爭力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