捆綁銷售的藝術與法律

一份將複雜商業策略與全球法律風險可視化的指南

基本概念:捆綁 vs 搭售

捆綁銷售 (Bundling) ✅

一種常見的市場策略,將兩件或以上的產品打包成一個具吸引力的「套餐」出售,通常被視為促進競爭的行為。

例子:麥當勞超值套餐

搭售 (Tying) ⚠️

一種具「強制性」的捆綁,購買A產品的前提是必須購買B產品。因可能排除競爭而面臨法律風險。

例子:打印機商要求必須使用原廠墨盒

一枚硬幣的兩面:商業利益與法律風險

企業為何捆綁?

  • 📈
    提升營收提高平均訂單價值 (AOV)。
  • 📦
    優化庫存將滯銷品與熱門品捆綁銷售。
  • 📢
    降低成本集中資源進行營銷與分銷。
  • 🚀
    推廣新品利用成熟產品帶動新產品。

風險從何而來?

當擁有「市場支配力」的企業進行搭售時...

一個在主產品市場擁有巨大份額的企業,可能具備濫用市場力的前提。

反競爭的損害鏈條

市場力槓桿

將A產品的優勢
延伸到B產品市場

市場封鎖

B產品市場的競爭者
無法觸及客戶

損害競爭

消費者選擇減少
價格更高、創新更少

全球法律競技場

美國、歐盟與台灣對非法搭售的認定標準雖有共同邏輯,但在嚴格程度上各有側重。

此圖表為三大構成要件的法律嚴格度示意性比較(分數越高越嚴格)。

案例研究:微軟的數十年戰爭

1990s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案

指控:將IE與Windows捆綁,打擊對手Netscape。確立了技術性搭售的判斷標準。

2000s

Windows Media Player 案

歐盟指控微軟捆綁播放器。最終被處以巨額罰款並被要求提供不含WMP的Windows版本。

2020s

Microsoft Teams 軟件案

歐盟對Teams與Office 365捆綁展開調查。微軟主動在全球「解綁」以規避處罰。

合規指南:企業的行動清單

  • 評估市場地位:法律風險與市場力量成正比。
  • 避免強制性:優先採用「混合捆綁」,給予消費者選擇權。
  • 記錄正當理由:證明捆綁是為了提升效率或保障品質,而非排擠對手。
  • 合理定價:確保折扣合理,單獨購買的選項在經濟上可行。
  • 持續監控:定期審查策略,根據市場地位變化動態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