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野生動物種群數量
自1970年以來
-69%
最受衝擊的地區
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區
-94%
生物多樣性喪失的主要驅動因素
人類活動是生態系統衰退的根本原因,其中土地利用的改變影響最為深遠。
不可逆的損失
1M
物種瀕臨滅絕
90%
的濕地自1700年以來消失
83%
的淡水物種種群數量下降
農業的影響
農業擴張是近90%森林砍伐的驅動力。精準農業等創新技術有助於減少環境足跡。
從線性榨取到循環再生
我們需要從「開採-製造-拋棄」的線性模式,轉向一個從源頭就杜絕廢棄物、使資源得以循環、並再生自然系統的循環經濟。
線性經濟
開採
資源
資源
→
製造
產品
產品
→
使用
消費
消費
→
拋棄
廢棄物
廢棄物
循環經濟
設計
杜絕廢棄
杜絕廢棄
再利用
維修/翻新
維修/翻新
回收
材料循環
材料循環
再生
自然系統
自然系統
♻️
為自然定價:哥斯大黎加的奇蹟
透過向化石燃料徵稅來支付生態系統服務費用,哥斯大黎加成功扭轉了森林砍伐的趨勢。
全球目標:「30x30」
《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要求到2030年,保護全球至少30%的陸地和海洋。
改革有害補貼
全球框架呼籲每年至少改革或淘汰
$500B
對生物多樣性有害的補貼。
全社會共同行動
轉型需要政府、私營部門、公民社會和每個人的共同努力,形成一個協同合作的網絡。
🏛️
政府
制定政策
改革補貼
🏢
私營部門
循環創新
ESG整合
🤝
公民社會
監督倡導
在地實踐
🧑🤝🧑
公民個人
責任消費
公民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