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陰影到明火

一份互動指南,深入剖析伊朗與以色列如何從昔日的秘密盟友,演變為瀕臨全面戰爭邊緣的公開敵人。本應用程式將帶您探索這場衝突的關鍵轉折點、深層動機與全球漣漪。

衝突演變時間軸

點擊下方不同時期,探索兩國關係的劇烈轉變。

核心驅動因素:他們為何而戰?

這場衝突不僅是領土爭議,而是由意識形態、國安焦慮和核武競賽三者交織而成的複雜賽局。

📜

革命意識形態

1979年伊斯蘭革命後,伊朗將以色列定義為「小撒旦」,是西方帝國主義安插在穆斯林世界的「錫安主義實體」。反以色列成為新政權合法性的基石與凝聚國內支持的工具。

🛡️

國家安全焦慮

雙方都陷入了「安全困境」。以色列視伊朗的代理人網絡和核計畫為生存威脅;伊朗則認為其核能力與區域影響力是抵禦以色列和美國侵略的必要保障。

⚛️

核武競賽

對以色列而言,一個擁有核武的伊朗是不可逾越的紅線。這引發了數十年的秘密破壞、暗殺和網路攻擊,也最終成為2025年直接衝突的導火線。

伊朗核計畫的進程

此圖表為示意圖,展示了《伊朗核協議》(JCPOA)對其濃縮鈾活動的影響。

衝突的競技場

從代理人戰爭到網路攻擊,這是一場在多個維度同時進行的戰爭。

代理人戰爭:「抵抗軸心」

伊朗不直接出兵,而是透過資助和武裝其代理人網絡,在以色列邊境製造持續威脅。這是一種低成本、高槓桿的非對稱戰略。

  • 🇱🇧 真主黨 (Hezbollah): 伊朗最成功的代理人,在黎巴嫩南部形成強大武力。
  • 🇵🇸 哈馬斯 & 伊斯蘭聖戰組織: 在加薩開闢第二戰線,將巴勒斯坦問題武器化。
  • 🇸🇾 敘利亞: 作為連接伊朗與真主黨的關鍵陸地橋樑和武器轉運站。

影子戰爭: 秘密行動

在公開衝突之外,以色列長期透過秘密行動來削弱伊朗。這是一場發生在暗處的鬥爭,目標是延緩伊朗的核計畫和軍事發展。

  • 🎯 定點清除: 多名伊朗高級核科學家在境內被暗殺。
  • 💥 設施破壞: 針對核設施與軍事基地的神秘爆炸頻繁發生。
  • 🧠 心理戰: 旨在伊朗內部製造偏執、不信任感與不安全感。

網路戰:「震網」病毒

2010年,被認為由美國和以色列開發的「震網」(Stuxnet) 蠕蟲,是世界首個造成大規模物理破壞的數位武器。它成功感染並摧毀了伊朗納坦茲核設施中約1000台離心機,極大延緩了其核計畫,並開啟了國家級網路戰的新時代。

全球影響與各方立場

這場區域衝突的漣漪效應,觸及了全球經濟、大國博弈與人道危機。

經濟衝擊

衝突對全球經濟構成重大威脅,尤其體現在能源市場。對荷姆茲海峽(全球1/5石油運輸要道)的任何干擾都可能引發油價飆升,加劇全球通膨。

2024年國防開支顯著增加,擠壓了兩國的民生預算。

國際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