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的真相:全球飲食的巨大環境足跡
我們的食物系統是驅動地球變化的主要力量。從氣候變遷到水資源枯竭,我們餐盤上的選擇正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影響著地球的健康。
來自食物系統
被用於農業
被農業消耗
迷思破解:「食物里程」真的是關鍵嗎?
許多人認為「吃在地」是環保的關鍵,但數據揭示了不同的真相。食物的環境足跡絕大部分來自生產階段,而非運輸。
選擇的力量:不同食物的環境影響天差地別
改變飲食習慣是個人最有效的環保行動之一。數據清楚地顯示,減少動物性產品的消費,尤其是牛肉,可以帶來巨大的環境效益。
每公斤食物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比較
生產一公斤牛肉所產生的碳排放,遠遠超過大多數植物性食物。
不同飲食模式的每日環境足跡
從典型雜食轉向純素飲食,可以在溫室氣體、土地和水資源利用上實現驚人的減幅。
植物性飲食的承諾與挑戰
轉向以植物為主的飲食不僅能釋放大量土地資源用於生態恢復,還能提升全球糧食系統的效率。但我們也必須正視其面臨的挑戰。
巨大的「土地紅利」
若全球採納純素飲食,農業用地可減少75%,釋放出相當於美國、中國、歐盟和澳洲面積總和的土地用於生態恢復。
大豆的悖論
大豆常被指責為破壞森林的元兇,但事實上,絕大多數的大豆是用作動物飼料,而非直接供人類食用。
植物性飲食的營養指南
精心規劃的植物性飲食是健康的,但需特別關注某些關鍵營養素的攝取,特別是維生素B12。
維生素 B12
純素者必需透過強化食品或補充劑獲取。
鐵質
與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同食可提高吸收率。
鈣質
選擇強化植物奶和鈣凝豆腐是好方法。
維生素 D
多數人無論飲食模式為何,都建議補充。
Omega-3
亞麻籽、奇亞籽是良好來源,藻油是更直接的選擇。
碘
使用加碘鹽是確保攝取的最簡單方式。
餵養未來:飲食轉型與全球糧食安全
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我們能否「生產」足夠的糧食,而在於我們如何更智慧地「分配」。飲食選擇正是解開這個效率枷鎖的鑰匙。
釋放糧食潛力
40億
若將目前用於動物飼料的農作物直接供人類食用,可額外養活多達40億人口,使全球可用的卡路里增加70%。
EAT-Lancet「地球健康飲食」
科學家們提出的永續飲食模型,強調以植物為主,這是在地球極限內養活100億人口的必要條件。
前行之路:從認知到行動
飲食的改變不僅是個人選擇,更需要政策、產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以下是我們可以開始的方向。
消費者 🙋♀️
- 從「彈性素食」開始,逐步減少紅肉攝取。
- 優先「替代」而非「戒除」,嘗試多樣的植物性食品。
- 減少食物浪費,從源頭規劃採購。
食品產業 🏭
- 投資研發,讓植物性替代品更美味、更實惠。
- 投資再生農業,保護土壤與生物多樣性。
- 提高供應鏈透明度,提供環境影響標籤。
政府 🏛️
- 改革農業補貼,將資源從高排放產業轉向永續農業。
- 推行環境稅與清晰的環境足跡標籤。
- 支持農民進行「公正轉型」,提供替代生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