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受規則管轄的海洋

北極並非無法無天的「狂野西部」,而是一個由國際法約束的複雜地緣政治舞台。本互動指南將為您解構北極主權的核心爭議、法律框架與未來挑戰。

法律基礎:UNCLOS 的分層主權

北極爭議的根源並非法律真空,而是對《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CLOS) 的解釋與適用存在分歧。國家的權利隨著離岸距離增加而遞減,理解這個「分層主權」模型是掌握所有爭議的鑰匙。

🧊 北極

由主權國家陸地環繞的海洋

  • 陸地主權已確定,爭議在於海洋權利延伸。
  • 由《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CLOS) 管轄。

🐧 南極

由廣闊海洋環繞的大陸

  • 領土主張被凍結,專用於和平與科研。
  • 由獨特的《南極條約體系》管轄。
I

內水 (Internal Waters)

位於領海基線向陸一側。國家擁有完全主權,外國船隻無當然通行權。

12 NM

領海 (Territorial Sea)

國家擁有完全主權,但外國船隻享有「無害通過權」。

200 NM

專屬經濟區 (EEZ)

國家對水域和海床的資源擁有專屬「主權權利」,但其他國家享有航行自由。

>200 NM

延伸大陸棚 (ECS)

若能證明陸地自然延伸,國家可對海床及底土資源主張權利。這是當前爭議的核心。

核心爭議:資源與通道

北極的所有法律和外交博弈,最終都圍繞兩個核心問題展開:誰有權開發廣闊的海底資源,以及誰有權控制新開通的戰略航道。

羅蒙諾索夫海脊的重疊主張

俄羅斯、加拿大和丹麥都主張這條橫跨北極點的巨大海底山脈是其大陸的自然延伸。這是一場基於地質科學證據的法律競賽,而非武力對抗。CLCS的科學建議將是關鍵,而重疊區的最終劃界需三方談判。

波弗特海的邊界劃分

加拿大與美國對此處的劃界方式各執一詞。加拿大主張沿用1825年條約的141度經線,美國則主張採用現代海洋法的等距離原則。有趣的「交叉效應」為雙方達成妥協創造了動力。

西北航道 (NWP)

🇨🇦 加拿大立場:歷史性內水

航道是加拿大內水,外國船隻通行需獲許可,以保護主權與脆弱環境。

vs.

🇺🇸 美國立場:國際海峽

航道是國際海峽,所有船隻享有「過境通行權」,以維護全球航行自由原則。

北方航道 (NSR)

🇷🇺 俄羅斯立場:國家運輸動脈

航道是歷史形成的國家運輸線,外國船隻通行需遵守俄方規定。

vs.

🌍 國際社會立場:國際海峽

關鍵水道是國際海峽,應適用更自由的「過境通行權」制度。

新大博弈:地緣政治驅動力

三大宏觀力量正在共同作用,重塑北極的戰略格局,加劇合作與競爭的複雜性。

🌡️

氣候變化

北極暖化速度是全球平均的數倍,是開啟新航道、暴露新資源的根本催化劑。

💎

資源潛力

巨大的油氣和關鍵礦產儲量,是各國制定北極戰略和提出法律主張的核心經濟驅動。

🛡️

戰略競爭

俄羅斯的軍事現代化與北約因芬蘭瑞典加入而擴大存在,形成了典型的「安全困境」。